今日热讯:瞧,“指尖、舌尖、记忆里”的古婺年味……

年味,是思念,是团圆,是喜悦……在婺城,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浓浓的年味流淌在指尖、舌尖和记忆里。

舌尖上的古婺年味

金华的年味是从舌尖开始的。当一串串红白相间的土香肠爬上了屋檐下的竹竿儿,金华的坊间就悄然生出了年味。香肠风干渐瘦,年味越来越浓。


【资料图】

金华土香肠多盐少糖,却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得调出了个鲜味。水洗下蒸笼,蒸得鲜香酥软,一口咬下去,滑而不腻,溢满唇齿。

金华人不吃馒头,不算过年。每个金华馒头的“福”字上都有一个筷子孔,从孔里就能看出这做馒头的功夫。

一袋白面和上水、酵母拌匀,摘出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圆台型面团,发酵后直径增至十余厘米,方可上炉蒸。发到什么时候蒸、蒸多长时间,都有讲究,视当天天气状况不同而异,发久了面皮分离,没发透入口不酥软。

除夕之夜,饭至半晌,酒至半酣,在灶台上热气腾腾地蒸一屉馒头,圆滚滚肥嘟嘟地像极了一个个门童的脸。再热上一大碗酥软的扣肉,煮上一锅笋,夹上一些包进馒头里。鼓鼓囊囊地一口咬下去,便尝尽了五谷丰登。

这口金华味早已融进了金华几代人的年俗记忆。多少人因追梦而去,又因思念而归。不管他们到了哪里,总会拜托亲朋好友在春节里捎带几个金华馒头,以解乡愁。

指尖上的古婺年味

金华人“贴红”,总要一边贴,一边念叨几句,心里盼什么,门上就贴什么。农家门橱上的春联、窗花熠熠生辉,诉说着温暖的年俗和热切的企盼,流淌着民俗文化的魅力。

日子一日好过一日,人们一年忙过一年。如今,大家的手钝了,自个儿剪花儿的人家也少了。在位于古子城的金华剪纸博物馆,婺城区的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们便与剪纸艺术爱好者们裁剪出过年的温馨和新春的喜乐来,连卖带送,也把指尖裁剪出的祝福送到了千家万户。

在位于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的金华婺州窑博物馆园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各色兔年生肖婺州窑作瓷器正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经历拉坯、精修、喷釉、烧制等繁杂的工序,栩栩如生呈现在众人眼前。这些可爱的形象借助自媒体传播,吸引了八方来客,或选购,或定制,来往人流将一个偏安一隅的婺州窑博物馆园区点染得热闹又红火。

“呀!这对兔子烧得好,造型生动,出釉清爽,是个不错的摆件。”刚刚打开的电窑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烧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婺州窑博物馆馆长陈新华激动地拍手叫好。而这一波玉兔生肖瓷订单也给了陈新华一个莫大的惊喜,为疫情三年后的重新启航开了个好头。

记忆中的古婺年味

内绣鸳鸯,妙龙配凤凰。胡琴“咿咿呀呀”走起,唢呐声声匆匆跟上。且见一妙龄女子新娘模样,两根脚线前后牵引,便亦步亦趋,宛若凌波微步,款款出场……每逢秋九后,年关至,婺城区沙畈乡银坑村的木偶戏便拉开了序幕。

银坑木偶戏用的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是中国传统木偶戏道具中的一种。顾名思义,是以纤纤细线牵引木偶模拟人物百般情态,上演剧情。每个木偶身上的细线少则8根,多则12根,全系在一条长约十厘米,宽不过两三公分的条形薄竹片上。

通常,木偶有左右各一根耳线,牵引摇摆;左右手臂各一根手线,右手掌心另有一根细线,木偶抬手指示,或是舞刀弄剑,全靠它;木偶后脑勺和脊椎中部各有一线,以引导它磕头跪拜;脚尖处各有一根脚线,以牵引它行走;有时两个眼窝里安的是活动眼珠子,上面各系着一根丝线,或怒目圆睁,或暗送秋波,全在这一丝眼线的掌握里。真可谓,众生万象一线牵。

数百年间,银坑木偶戏受婺剧影响较大,婺剧剧本《判九龙》《三忍图》《龙凤钗》《耕力山》等等,都成了银坑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此外,银坑村地处金丽交界,银坑木偶戏艺人也于百年中游走周边各地,令生长着婺剧基因的木偶戏广为流传。至今,武义乃至丽水一带木偶戏剧目中亦多见婺剧曲目。

春节期间的婺城

处处充满年味

快跟随小布体验吧!

记者丨张   苑

摄影丨黄诗媛 舒辰渝 徐乐

编辑丨张晓君

审核丨傅伟炎

监制丨戴建东

标签:

上一篇 :

下一篇 :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